小分子筛靶 > 基于GPCR芯片技术的膜蛋白筛靶策略
微信图片_20250312131901.jpg
  • 微信图片_20250312131901.jpg

基于GPCR芯片技术的膜蛋白筛靶策略

达吉特推出的GPCR膜蛋白芯片,在单纯疱疹病毒(HSV-1)上表达GPCR,经过宿主细胞的复制后,将病毒粒子纯化出来点制在三维立体修饰的芯片片基上,GPCR蛋白在病毒磷脂双分子层的支持下可保持完整的活性结构。将带有生物素标记的小分子与GPCR膜蛋白芯片共同孵育,再引入带有荧光的链霉亲和素,通过检测芯片上的荧光信号,即可确定小分子的直接结合的膜蛋白靶点。

G蛋白偶联受体(GPCR)是细胞表面最大、最通用的受体家族之一,约34%的已上市药物是与GPCR功能相关的。GPCR蛋白一般具有5-7次跨膜结构,脱离磷脂双分子层的支持,GPCR蛋白很难保持活性构象。目前研究GPCR最常用的方法是在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过表达,然而转染的细胞也含有内源性受体,这给实验结果的解释带来了挑战。

0311图片1.png

达吉特推出的GPCR膜蛋白芯片,在单纯疱疹病毒(HSV-1)上表达GPCR,经过宿主细胞的复制后,将病毒粒子纯化出来点制在三维立体修饰的芯片片基上,GPCR蛋白在病毒磷脂双分子层的支持下可保持完整的活性结构。这种方法消除了使用传统方法研究GPCR蛋白时发现的内源性细胞受体的问题,避免了基于细胞的结合分析的限制,并且能够展现出更清晰的数据。目前该芯片上共包含428种常见药靶膜蛋白,其中GPCR蛋白292种,约占据非嗅觉GPCR全种类的72%。将带有生物素标记的小分子与GPCR膜蛋白芯片共同孵育,再引入带有CY3或CY5荧光的链霉亲和素,通过检测芯片上的荧光信号,即可确定小分子的直接结合膜蛋白。

0311筛靶图片2.png

GPCR膜蛋白芯片上的种类详情:

5a0c592ef8b1f831a3a09ea6552e53c4_(3).png

点击此处,下载详细列表

丨  GPCR膜蛋白芯片优势

  1. 筛选直接结合的膜蛋白靶点,假阳性率较低

  2. 采用病毒表达膜蛋白,避免了细胞系表达的内源性蛋白质干扰,保留了GPCR膜蛋白的天然构象与生物学活性

  3. 芯片覆盖多种GPCR蛋白和RTK激酶,结合蛋白范围更广,性价比高

  4. 荧光检测结合反应,高灵敏度检测

丨  客户案例

研究案例1:强啡肽结合膜蛋白筛选

强啡肽( Dynorphin A )是一种抑制性神经肽,在镇痛等研究中常用,但直接靶点仍不清楚。本研究利用GPCR膜蛋白芯片筛选,发现强啡肽可以与3种膜蛋白结合,其中结合强度最强的是一种叫作OPRD1的阿片受体A类GPCR蛋白,非常符合研究预期。

0311图片2.png

研究案例2:无乳链球菌通过膜蛋白CysLTR1进入人血脑屏障

无乳链球菌(GBS)是通过穿透人血脑屏障(BBBs)而引起新生儿脑膜炎的最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。为了探索GBS利用宿主GPCRs穿透BBB的方式,研究人员采用CY3标记的GBS临床株K79 (一株脑膜炎新生儿分离的菌株)与GPCR芯片进行了重复检测。结果表明5个GPCRs(GPR101、GPR148、LHCGR、CysLTR1和LGR5)对K79的结合信号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重现性,进一步实验验证表明CysLTR1可作为GBS潜在靶点。

0311图片3.png

研究案例3: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结合膜蛋白筛选

利用GPCR膜蛋白芯片发现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(SRIF-14)与超过15个的GPCRs结合,其中,SRIF-14与其已知的受体SSTR2的结合尤为显著。进一步的SPR实验也证实了SRIF-14与其靶点膜蛋白的结合情况。结果表明,SRIF-14确实能够与其靶点膜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,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SRIF-14的广泛结合特性,还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功能提供了线索。

0311图片4.png

丨  参考文献

[1]. Syu GD, Wang SC, Ma G, et al.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high-content virion display human GPCR array. Nat Commun. 2019;10(1):1997. Published 2019 Apr 30. IF=14.7

[2]. Hauser AS, Chavali S, Masuho I, et al. Pharmacogenomics of GPCR Drug Targets. Cell. 2018;172(1-2):41-54.e19. Published 2017 Dec 14. IF=45.5


丨 相关产品

SPIDER(1).jpg20K芯片(1).jpgABPP.jpg